图片
标本中气是以日月五星的天体运动为天文背景,阐述天地间五运六气变化的规律及对人体的影响,在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一、标本中气含义本,所谓“本”,就是本气。即事物的本体、本质,为根。在此指风、热、暑、湿、燥、寒天之六气。天之六气是天地间一切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故六气为“本”。标,所谓“标”,就是标识、标志、标象、枝叶,即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也即三阴三阳,是表示或标记六气的标志,代表了一年四季阴阳气的升降。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六气,三阴三阳为六气所化,即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代表了阴阳的征兆。故云:“风寒暑湿燥火,在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合于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气,是以天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中,所谓“中气”,就是“中见之气”,简言之,也就是在本气之中可以见到的气。中见之气与标本相互联系,且与标为表里关系,故亦称为中气,犹如天地人中的人位,代表了天地上下之位,人之居,在中交流的运动变化。例如:少阳火的中气是厥阴风,就自然现象而言,往往存在风火相煽的现象;阳明燥的中气是太阴湿,燥湿二气相反相济;太阳寒的中气为少阴热,寒热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等。因此,中气的作用是通过与标气的阴阳表里关系对标气进行制约与调解,以维持六气的阴阳平衡;又能通过与本气的关联性,体现六气之间或相助或相制的复杂的气候特性。故曰:“六经之气,以风寒热湿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为中气。”“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标本中气之间,三阴三阳为标。这是因为三阴三阳本身只是作为一个标识或标志,分列以之代表六气。厥阴代表风,少阴代表热,太阴代表湿,少阳代表火,阳明代表燥,太阳代表寒。六气为本。这是因为风、热、火、湿、燥、寒本身才是六气变化的本气。风就是风,热就是热,火就是火,湿就是湿,燥就是燥,寒就是寒。中气为与本气相关或相反的气。少阳火的中气为厥阴风,阳明燥的中气为太阴湿,太阳寒的中气为少阴热。反之也是一样,厥阴风的中气为少阳火,少阴热的中气为太阳寒,太阴湿的中气为阳明燥。这就是原文所说的:“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三阴三阳如钟表之刻度,本气如拧动发条之能量,能量带动钟表指针产生的作用如中气。为什么本气之中又可以出现与之相关或相反的中见之气呢?原因之一是:六气变化到了一定限度,常可向相反方面转化。例如,(1)热可以向寒方面转化。寒也可以向热的方面转化,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湿,可以向燥方面转化,燥也可以向湿方面转化,所以“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2)风,可以转化为热,火借风威;火,可以转化为风,热极生风。所以“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原因之二是:六气本身也有个盛衰和有余不及的问题。热气有余是热,热气不及便是寒;寒气有余是寒,寒气不及便是热。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燥气有余是燥,燥气不及便是湿,湿气有余是湿,湿气不及便是燥。所以“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总的来说,标本中气问题,从阴阳概念来说,就是阴阳之间不仅要注意到阴阳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表里概念来说,要注意到表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出入,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达表,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一句话,不管是推测气候变化或是分析疾病转变,都要从整体恒动的观点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标本中气提法的实质所在。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天元纪大论》谓:“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张隐庵亦谓:“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六元就是六气。这就是说,由于六气是本,居于根本地位,所以六气在上。“中之见也”,就是中见之气,前已述及,中见之气是在本气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所以位列本气之下,故:“本之下,中之见也。”气之标也,标是标识或标志,是代表本气的符号,所以位列最下,故:“见之下,气之标也。”这种以三阴三阳配六气的方法是根据什么呢?是根据六气本身客观的相应表现制定的,正所谓。“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二、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1.六气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少阳以火为本,以少阳为标,以厥阴为中见之气;阳明以燥为本,以阳明为标,以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以寒为本,以太阳为标,以少阴为中见之气;厥阴以风为本,以厥阴为标,以少阳为中见之气;少阴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以太阳为中见之气;太阴以湿为本,以太阴为标,以阳明为中见之气。故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总之,上之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下之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者,因阴阳表里相通,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故彼此互为中见之气。六气标本中气关系表本火燥寒风热湿标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中气厥阴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太阳寒水对应的是手太阳经,足太阳经。阳明燥金对应的是手阳明经,足阳明经。少阳相火对应的是手少阳经,足少阳经。太阴湿土对应的是手太阴经,足太阴经。少阴君火对应的是手少阴经,足少阴经。厥阴风木对应的是手厥阴经,足厥阴经。五运六气,是无所不包。万物之生化,皆因气之存在,故说,五运六气是天地化生之本。六气其实对应的就是人体六经,而金木水火土五运,对应的则是人身之五脏六腑。肝胆属木,肾膀胱属水,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三焦心包属相火。2.人生存于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大气的标本中气,人亦应之。人体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的相应关系是:脏腑经络的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脉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所谓相络,是指表里互相维络,如肾与膀胱之脉互相络属,脾与胃之脉互相络属,心与小肠之脉互相络属,心包络与三焦之脉互相络属,肝与胆之脉互相络属,肺与大肠之脉互相络属。故张介宾曰:“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所谓:相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经亦络于膀胱也。余仿此。”脏腑应天之标本中气表图片
五脏六腑对应的五行心属火,肾属水,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三焦属相火。小肠属火,膀胱属水,胆属木,大肠属金,胃属土,心包属相火。(1)手少阴心经:少阴从标从本,而心为火,则手少阴心经从火而化热。足少阴肾经:少阴从标从本,而肾为水,则足少阴肾经从水而化寒。然而少阴从热气而化,所以少阴经由君火主令。少阴之气,管理人身之中的水火二气,却命其名为君火。(2)手太阳小肠经:太阳从标从本,而小肠为火,则手太阳小肠经从火而化热。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从标从本,而膀胱为水,则足太阳膀胱经从水而化寒。然而太阳从寒气而化,所以太阳经由寒水主令。太阳之气,管理人身之中的水火二气,却命其名为寒水。(3)手阳明大肠经:阳明从中气之湿化,而大肠为金,因此大肠主阳明燥金之气。足阳明胃经:阳明从中气之湿而化,而胃为土,土金相生而燥从湿化,如此则胃易伤湿。阳明从燥气而化,所以阳明经由燥气主令。阳明之气,管理人身之中的燥湿二气,却命其名为燥金。(4)手太阴肺经:太阴从本,而肺为金,土金相生而燥从湿化,如此则肺不伤燥。足太阴脾经:太阴从本,而脾为土,脾土主湿。太阴从湿气而化,所以太阴经由湿气主令。太阴之气,管理人身之中的燥湿二气,却命其名为湿土。(5)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从中气之火化,而心包为相火,木火同气而木从火化,是以木气不足,则厥阴从中气而化火。足厥阴肝经:厥阴从中气之火化,而肝属木,肝木主风。厥阴从风气而化,所以厥阴经由风气主令。厥阴之气,管理人身之中的木火二气,却命其名为风木。(6)手少阳三焦经:少阳从本,而三焦属相火,三焦相火主暑。足少阳胆经:少阳从本,而胆属木,所以少阳胆经之木从火化。少阳从暑气而化,所以少阳经由暑气主令。少阳之气,管理人在中的木火二气,却命其名为相火。3.病之逆从少阴统于君火,与手少阴之气同。太阴统于脾土,与足太阴之气同。厥阴统于肝木,与足厥阴之气同。少阳统于相火,与手少阳之气同。太阳统于寒水,与足太阳之气同。阳明统于燥金,与手阳明之气同。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从六气的客气图可以看出,六气逆传也是严格遵循着天地之气逆行,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客气图图片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主要用以说明六气的正常化生在标本中气之间的相应关系。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之间,标本不同,所以从化关系也不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了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即:“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1.标本同气,皆从本化。少阳、太阴从乎本。因为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二者的本气与标气的阴阳属性一致,均属标本同气,故少阳、太阴皆从本化。少阳之中,厥阴风木,少阳为火,厥阴为木,木火皆属阳,木火同气,木能生火,火多木焚,从火而化,少阳为标属阳,相火为本属阳,标本相同,故从本;太阴之中,阳明燥金,土金相生,土性湿而金性燥,湿属阴而燥属阳,因此化气则子从母化,燥从湿化。故少阳、太阴之中气,也就从本气之化。2.标本异气,从本从标。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因为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二者均为标本异气,故或从本化,或从标化。少阴君火,从本化则热,从标化则寒;太阳寒水,从本化则寒,从标化则热。少阴之中,太阳寒水;太阳之中,少阴君火。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中气和标气有水火阴阳之殊,故本标中气都不同化,所以少阴、太阳或从本或从标。3.阳明厥阴,从乎中气。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因为阳明之中,太阴湿土,燥从湿化;厥阴之中,少阳相火,风从火化。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所谓“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湿化,总不离于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四、标本中气与人体生命“天之六气为本而上,人身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天时有六气之变,人体与自然气候密切相关,脏腑外应六气,六气内应脏腑,天之六气与人体三阴三阳有机地联系为统一整体。标本中气理论,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把人体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并联系六气胜复,取象于天地,得出在天为本、在人为标,在标本之间为中见之气的基本概念,据六气六经及经气的表里确立了标本中气,建立起脏腑经络应于本标中气的相应关系。故《伤寒论浅注补正》指出:“《内经》所言,某经之止,某气治之,之上云者,盖脏腑为本,经脉为末,是脏腑居经脉之上,故称上焉。由脏腑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出。中见之下,其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經。又各有太少阳明三阳之不同,则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地。”天之六气能影响人体的三阴三阳,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在四季不同气候中,又有着不同的差异。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在人体正常气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者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五、标本中气与人体疾病人体生命生存于自然界中,时刻受自然六气变化的影响,如化非其时,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胜复太过不及之变。这种变化若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或由于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六气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便形成了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由于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盛偏虚之别,所以疾病的发生变化多端,其基本规律为〝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素问·至真要大论》)。正是由于六气的标、本、中气的性质不同,因此,对疾病发展变化的影响各有区别:有的病证表现为本气特征,即所谓“有生于本者”,如太阳表寒证,其病机为从于本;有的病证表现与其标的性质相符,如太阳表热证,即所谓“有生于标者”;也有的病证表现与本、标的性质都不同,而与其中气的性质一致,如阳明病出现太阴湿证,此所谓“有生于中气者”也。另外,根据标本异气或从标或从本的理论,临床应注意在疾病传变过程中,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性。如太阳、少阴标本异气,或从标或从本,就有寒化、热化的可能性;而阳明、厥阴从乎中气,应当注意风火相助或燥湿转化的病机变化。正如《类经》指出:“六气之太过不及皆能为病,病之化生,必有所因,故或从乎本,或从乎标,或从乎中气,知其所从,则治无失矣。”六、标本中气与辨治由于六气的性质有别,标本中气的从化关系各异,所以,六淫致病当根据六气的标本中气关系进行辨证论治。《伤寒论》巧妙地将这一理论与六淫病机、脏腑经络病机,以及六经辨证用药结合起来,为六经证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一)少阳太阴,皆从本化少阳、太阴从本,马莳曰:“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阳之本气为暑,证多从热化,所以仲景辨治少阳病时,总以少阳枢机不利,内郁化热为主要病机,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治之。张志聪也有相同见解,指出:“少阳标阳而本火,而宜散之以清凉。”太阴之本为湿气,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太阴为病,运化失司,常以湿浊困阻为患,应以健牌化湿为治,方选平胃散、三仁汤、茵陈蒿汤之类,故后人有“治脾不在补,而在运其湿”之论。(二)太阳少阴,从本从标王冰曰:“太阳本为寒,标为热;少阴本为热,标为寒。”两者标本异气,故其发病,有从其本者,也有从其标者。太阳本寒而标阳,故太阳病既有从本化之“必恶寒”的太阳伤寒证;也有以标化之发热,“不汗出而烦躁”之里热证。仲景制麻黄汤以治太阳从本而化之寒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疗从标而化之热证,又创大青龙汤治疗既从本(寒)又从标之入里化热证。“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张志聪在论述其临证用药原则时指出:“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本气为热也。”由于少阴之本气为热,其标阴为寒,因此少阴病有以本而化之“少阴热化证”,《伤寒论》用黄连阿胶汤主之;亦有从标而化之“少阴寒化证”,如附子汤证等;还有既从标又从本化的阴盛格阳证,仲景用白通汤治之。(三)阳明厥阴,从乎中气马莳曰:“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从本而化之燥化证,宜大承气汤类治之,即阳明腑实证,如《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从标而化,至为阳热证,以白虎汤类治之,即所谓阳明经证,如《伤寒论》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也可从乎中气而化为太阴病,故在阳明经证之大热证或阳明腑实证之后,转化为太阴虚寒证,如《伤寒论》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又有“伤寒发汗己,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第259条)。第243条亦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这即是阳明“从乎中气”为病的实例。正如张志聪曰:“阳明病,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之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证中见阴湿之化也。”厥阴之本为阳而标属阴,其中见之气为少阳。所以,厥阴发病有从本而化之阳热病,如《伤寒论》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可用白虎汤治疗。厥阴病亦可从标而化生阴寒者,如《伤寒论》中“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第353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第354条)。厥阴之病亦有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少阳)者,如《伤寒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第326条),方用乌梅丸治之。因此,张志聪总结曰:“厥阴病,脉微,手足厥冷,此既阴之病阴也。如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厥阴中见少阳之火化也。”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厥阴病常见寒热错杂,或相火妄行,或肝阳上亢而见头晕、耳鸣、四肢抽搐之症,宜用清热泻火、息风止痉类药治之,亦属“从乎中气〞的变化。总之,从标本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来看,任何一经的发病,都有“从本”“从标”“从乎中气”三者。《内经》之所以云“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一是突出其易生之病,如太阴之本湿标阴其病多湿,少阳之本阳标阳故多阳热之证等;二是强调病情的复杂性,如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证,太阳为病有从本而化的表寒、表里俱寒,也有从标从本之表寒里热证;三是强调不被人们重视的疾病。如阳明多为实热证,但从中气者也有寒湿证;厥阴“从乎中气〞则发寒热错杂证等。临证时不可拘泥,应当权变圆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百病之起……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作者刘建宏:执业中医师,汤泼雪出师弟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宝利配资-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上海股票配资-在线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