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暑假都过去一大半了,朋友圈里的旅游照片却少得可怜。前几年这个时候,大家不是在西藏就是在新疆,要么就在云南大理晒太阳。
今年呢?空调房里刷手机的倒是一大堆。年轻人都怎么了,难道真的对诗和远方失去兴趣了吗?
还是说,大家终于发现了旅游这件事背后的那些猫腻?
一、导游的嘴骗人的鬼,跟团游把人累成狗
老张退休后第一次报团去华东五市游,本来想着轻轻松松看看风景。凌晨四点半就被电话叫醒,五点钟就得在酒店大堂集合。
导游拿着小旗子在前面跑,六十多岁的老张在后面追。到了景点,导游嘴里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讲个不停,老张还没听明白呢,导游已经开始催着上车去下一个地方了。
这种赶场子的节奏让很多人吃不消。张家界一位资深导游私下透露,现在的旅游团行程都是按分钟计算的。上厕所五分钟,拍照十分钟,吃饭二十分钟,每个环节都卡得死死的。游客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被推着往前走。
更让人生气的是那些所谓的特色景点。明明宣传册上写着要去看千年古刹,结果带你去的是个刚建好三年的新庙。说好的民俗文化村,进去一看就是几间破房子加上几个穿着民族服装的演员。这些地方门票便宜甚至免费,旅行社就靠着这些地方凑数量。
老张那次旅游回来瘦了三斤,不是因为玩得开心,纯粹是累的。他说以后打死也不跟团了,花钱买罪受,还不如在家看看旅游节目呢。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本来想省心省力,结果比上班还累。
跟团游的另一个大坑就是购物环节。表面上团费很便宜,两千块钱包吃包住包门票,看着挺划算。等你上了车才发现,一半的时间都在购物店里度过。珠宝店待两小时,丝绸店待一个半小时,茶叶店再来一小时。导游在车上讲得最卖力的不是景点历史,而是这些特产有多好多值得买。
二、网红打卡地的真面目,去了就后悔
小李是个摄影爱好者,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茶卡盐湖照片,心动了。照片里湖面如镜,天空倒映在水中,人站在上面就像走在云端。小李专门请了三天假,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就为了拍几张好照片。
到了现场傻眼了。湖边密密麻麻全是人,想找个没人的角度根本不可能。湖水也不是照片里那种清澈透明的样子,而是有点浑浊发黄。最要命的是,那天还是阴天,整个湖面灰蒙蒙的,哪有什么天空之镜的感觉。
小李不死心,第二天凌晨四点就起床,想趁人少的时候拍几张。结果发现已经有上百人在排队等着进景区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都想避开人群拍照。最后小李拍了几百张照片,能看的不到十张,还都是后期修图修出来的。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的网红景点都存在。重庆的洪崖洞,照片上看着层层叠叠特别壮观,实际上就是个商业街,里面卖的东西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厦门的鼓浪屿,宣传的是文艺小清新,去了才发现到处都是人,连走路都困难,更别说什么文艺了。
社交媒体时代,大家都在追求那种能发朋友圈的完美照片。景区也抓住了这个心理,各种滤镜各种角度,把普通的地方拍得美轮美奂。游客花了大价钱大老远跑去,发现实际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有个做旅游推广的朋友跟我说,现在很多网红景点的照片都是专业团队拍的,用的是几十万的设备,还要等最好的光线最好的天气。普通游客拿着手机去,怎么可能拍出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典型的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三、古镇都是一个妈生的,走到哪儿都一个样
前段时间去了趟江南某古镇,一进门就觉得似曾相识。仿古的建筑,石板路,小桥流水,还有那些卖东西的店铺,感觉和之前去过的西塘、乌镇没什么区别。走进小吃街更是无语了,臭豆腐、烤鱿鱼、奶茶、棉花糖,这套组合在全国任何一个古镇都能看到。
最搞笑的是那些所谓的特产店。明明是在江南水乡,店里却在卖新疆的葡萄干、云南的鲜花饼、内蒙古的牛肉干。老板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本地特色。仔细一看价格标签,产地写的是义乌。
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开发模式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开发商拿到一块地,不管当地有什么历史文化,先按照标准模板建一条仿古街。找几个会唱歌跳舞的演员,搞个什么不夜城,再配上灯光秀音乐喷泉,一个新景点就诞生了。
有个在古镇开店的老板告诉我,现在全国的古镇商户很多都是连锁经营。同一个老板在十几个古镇都有店,卖的东西一模一样,只是换个招牌而已。进货渠道都是统一的,甚至连店面装修都是一个设计师做的。
游客花了门票钱进去,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东西。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体验不同文化的新鲜感,全都没了。去一个古镇和去十个古镇,除了地理位置不同,体验几乎一样。
更过分的是,很多所谓的古镇其实是这几年新建的。打着几百年历史的旗号,实际上水泥都还没干透。游客被宣传吸引过去,发现所谓的古建筑连二十年都不到,那种被欺骗的感觉可想而知。
四、寺庙变商场,烧香比买房还贵
王阿姨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年都要去几次寺庙烧香拜佛。以前去寺庙,买束香也就几块钱的事。现在可好了,普通的香都要几百块一束,稍微好点的上千块。最离谱的是那个头香,有的寺庙能炒到几万块。
王阿姨去年去了趟某知名寺庙,一进门就有人过来推销各种香火套餐。什么财运香、姻缘香、健康香,每种都有不同的价格。工作人员还会根据你的穿着打扮来推荐,看着像有钱人就推荐贵的,看着普通就推荐便宜的。
寺庙里到处都是收费项目。敲钟要钱,一下十块。点灯要钱,一盏一百。抽签要钱,解签还要另外收费。连在大殿里磕个头,都有人过来问你要不要请个垫子,当然也是收费的。
最让人反感的是那种道德绑架式的推销。工作人员会说什么心诚则灵,香火越贵越显诚意。如果你不买或者买便宜的,他们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好像你对佛祖不够虔诚似的。
有个在寺庙工作过的朋友透露,现在很多寺庙都被承包出去了,承包商要赚钱,自然就想方设法从香客身上捞钱。那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很多都是请来的演员。真正的出家人早就被这种商业氛围逼走了。
王阿姨现在都不去那些有名的大寺庙了。她说那里已经没有了佛门清净,全是铜臭味。想要真正地静心礼佛,还不如在家里点根香,自己念念经。
五、门票里的那些套路,不坑你坑谁
去年国庆,小王一家三口去某5A级景区玩。网上查的门票是150块一个人,小王觉得还能接受。到了景区才发现,这150块只是进大门的钱。想看核心景点,对不起,另外收费。想坐观光车,另外收费。想上山顶看全景,缆车票另外买。
小王算了一笔账,光是各种门票和车票,一家三口就花了将近两千块。这还不包括吃饭和买纪念品的钱。最可气的是,很多收费项目在买大门票的时候根本没有告知,进去了才知道。
景区的解释是,这些都是自选项目,游客可以选择不坐缆车自己爬山。问题是山路又陡又远,带着老人孩子根本爬不上去。这明摆着就是强制消费,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还有那些景区内的餐饮价格,简直是抢钱。一碗普通的面条卖到68块,一瓶矿泉水15块,一个汉堡98块。景区的解释是运输成本高,可是同样的东西在景区门口的小店只要三分之一的价格。
有些景区更是精明,把停车场设在离入口很远的地方,然后安排摆渡车收费接送。游客开车来的,不坐摆渡车就得走半个小时。这种变相收费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最恶心的是那种捆绑销售。买门票的时候强制搭售保险,说是为了游客安全。实际上那种保险根本用不上,纯粹是变相涨价。有的景区还会强制游客购买讲解服务,不买就不让进某些区域。
小王从那次旅游回来后就发誓,以后再也不去这种景区了。花了大价钱,体验却很差。那些钱还不如带家人去吃几顿好的,至少吃得开心吃得舒服。
结语
旅游本来是件让人开心的事,现在却变成了花钱找罪受。景区把游客当韭菜割,游客自然就不愿意再上当。
年轻人选择宅在家里,不是不爱旅游了,而是对现在这种变了味的旅游失望透顶。什么时候旅游业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游客自然会重新背起行囊出发。
宝利配资-配资可信股票配资门户-上海股票配资-在线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